[ 在人间 ] 拾荒老人遭嫌弃去世,真实身份惊动全国
编者按:我被这位老人深深感动,在当今社会道德沦丧,世风日下的环境下,他的内心却坚持不被污染,面对社会各种丑陋,没有去抱怨,而是坚持自己的价值标准,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。他的一生才是重于泰山,他让所有的蝇营苟且者失去了分量。
同时我也要向馆长致敬,我记住了你那句面对所谓的自洁者铿锵有力的回话:
“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,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”。(摄诗)
在人间 拾荒老人遭嫌弃去世,真实身份惊动全国
素材来源:轻松筹、凤凰新闻
部分删节,摄诗采编
2008年9月,杭州图书馆新馆建成开放。每天,图书馆都会迎来一群特殊的读者——拾荒者。他们背着一个装满矿泉水瓶的脏麻袋,皮肤被太阳晒得黝黑,穿着不太整洁的皱巴巴的衣服,身上甚至还有一点异味。
韦思浩老人就是其中的一员,76岁的他几乎每天都会来图书馆看书。虽然图书馆并没有对他做出任何要求,但每次进馆前,韦思浩老人都会把捡来的杂物放在图书馆门口,然后把手洗干净,才开始看书。
每天都来图书馆看书的韦思浩老人
可有些人看不起拾荒者,他们嫌拾荒者脏、身上臭,觉得不应该让他们进图书馆看书。曾经有读者找到图书馆馆长,说让乞丐和拾荒者进馆是对其他读者“不尊重”。但馆长回答,“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,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”。
馆长说出这番话其实需要莫大的勇气,虽然人人都说每个人是平等的,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做到平等对待他人,很少有图书馆能够无差别地向社会大众开放。拾荒者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,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受尽了白眼、吃尽了苦头,但馆长的这番话让他们感受到了善意,知道自己并没有被社会遗弃。
虽然捡废品的生活很辛苦,但韦思浩老人还是每天都坚持去杭州图书馆看书,直到他去世。人们整理老人的遗物,发现了数十张捐资助学凭证,还有一份签字的遗体捐赠志愿表。
韦思浩手写的“志愿捐献遗体登记表”
资助的学生给老人寄来的感谢信
老人真名叫韦思浩,是原杭州大学(现浙江大学)1957级的学生,因为家人的关系,回东阳老家工作,有过“弃笔从农”的经历,但他从未放弃过书本,58岁时,他取得了浙江大学外贸经济专科教育的毕业证书。60岁时,他又参加了会计培训以及医疗培训。
他未曾放弃过书本,一生也与教育相连。上世纪80年代,韦思浩曾参与过《汉语大词典》杭大编写组工作,后又辗转去宁波教书。韦思浩曾教过的学生、现在杭州某中学任教的李老师介绍:“直到1991年,老师才从宁波调回杭州,继续他的教学工作。”
1999年,韦思浩从杭州夏衍中学退休,本可安心养老,他却放弃了本来轻松的晚年生活,开始他长达十多年的“拾荒”之旅。
退休后,韦思浩在杭州独居,虽然每月退休工资有5000多元,但他生活俭朴,住的是毛坯房,除了一张木板床外没有家具。但是在公益方面,老人却十分大方慷慨,他把大部分收入都捐出来资助穷孩子。平时更是省吃俭用,每天捡些瓶瓶罐罐卖钱攒钱,就是为了多帮助几个孩子。
韦思浩捐资助学的证书及书信
韦思浩捐资助学的票据
世事无常,老人的“拾荒”生活在2015年11月18日突然终止。据交警介绍,当日,韦思浩在过马路的时候,被一辆出租车撞倒,12月13日,最终抢救无效离世。
在整理老人遗物时,韦思浩的三个女儿才发现老人拾荒的秘密。 “以前从不知道父亲在拾荒,更没想到他还在帮助其他人。”韦思浩二女儿韦汀坦言,“去年搬过一次家,捐资助学的票据和证书已经不全。但留下来的这些就能看出他一直在匿名捐赠。”
老人的故事温暖了一座城,感动了一城人,他被网友赞誉为:
“最美拾荒老人“、“精神世界的拾荒者”。
“众筹老人雕像”的爱心行动应运而生。从正式对外公布到众筹完成,前后不过1个多小时,1178位热心人士便迅速完成了公益众筹。韦思浩老人的铜像被立在了杭州图书馆中,筹得的多余善款被用作成立“温暖阅读推广专项基金”,去资助更多贫困的爱书人。
为韦思浩老人立起的半身像
向流浪汉敞开大门的图书馆馆长,让像韦思浩老人一样的拾荒者感受到了温暖;默默资助贫困生的韦思浩老人,让没钱读书的穷孩子们感受到了温暖;被老人的品格感动而捐款的人,又让整个社会感受到了温暖。冥冥中,仿佛有一条隐形的链条传递着爱,让越来越多的人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。
-END-
资料来源:轻松筹(yiqiqingsongchou)、凤凰网等网络资料,摄诗采编。
推荐阅读:
[ 在人间 ] 中国弃婴被美国夫妻收养,两年间发出的照片,看哭无数人
[ 在人间 ] 大山深处:一位汉族老师在彝族山区支教30年,妻子伴随支医
摄影 | 诗歌 | 文化 | 艺术 | 哲学 | 人生
微信号:zzw-1028
我们用文艺来对抗生活的平庸与琐碎
阅读原文